三月的南京早已春意蓬勃,绽放的山茶,吐蕊的腊梅,烟红柳緑。不知不觉为期半月的国培研修已经结束。在这里,我们相聚相识,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,也观摩了名校名家的现场教学。这里有专家们声情并茂的讲解,有学员们热情洋溢的发言,有课堂上师生的精彩互动,也有课下学员们的反思总结。在这里我们既瞻仰了六朝古都的美丽容颜,也感受了石头名城的厚重文化底蕴,开拓了视野,提升了品味,收获无尽。下面就本次国培研修的学习感受作一简单总结汇报。
一、明确教育现状,加速教师成长
可能有很多老师对个人的成长并不怎么明确,也未曾认真考虑过。责任心强的老师也许会这样想过:我只要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把当前工作做好,对得起自己良心,对得起学生,对得起家长就行了,已经是一名教师,还谈什么发展?听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《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问题》的报告,我想可能你会改变观点。他在报告中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地位、职业道德和学科专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。首先他剖析了当前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现状,指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两个不同概念。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只刚起步,喜欢强调外国的教学理念,而忽视自己的特色,所以不是流于形式,就是难有成效,教师专业并未得到真正发展。究其原因可能如下:
1、当前大部分教师地位还很低下。工资水平并未达到当地公务员水平,社会地位也很难得到认可。此外部分城市教师的有偿家教,接受送礼等行为更是影响了我们的声誉,使得教师这一职业不再崇高。多数教师忙于个人的私利,也就无心致力于专业的发展。
2、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强调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,而现实中如上所说,受地位待遇的影响,传统的职业道德在某些人身上逐渐淡化,责任良心难以肩负,教师的职业只是一个用来维持生计的职业,并不能成为个人一生追求的事业,这又何来发展?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,它需要做到“有教无类”(孔子)“爱满天下”(陶行知)。像这样职业道德的迷失又何谈教师专业的发展?
3、受功利思想的影响,很多学校的教师或领导,只注重学校的名声、地位,片面追求升学率,追求评比,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,并说要办家长满意的学校,让外行主导着内行。教育的事业是一项艺术的事业,那些不懂教育的家长,只求分数,只求升学,于是在他们的导向下我们的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,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,使他们遭受着宠物般的训练,身心倍受摧残,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。他们在学习中,没有学会认知,不会认识世界;没有学会劳动,不会简单的自理;没有学会合作,不懂与人交流。有人说没学会劳动的人,就不会尊重劳动者,不尊重劳动者就不会爱国,那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人?在这样一切只为考试,只为升学,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,忽视素质的教育里,教师专业又何谈发展?
所以,当前的教师必须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,对所肩负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。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,不是宠物,他们有思想,有个性,有差别,需要因材施教;他们是社会的未来,我们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人,让他们学会生存,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。“教是为了不教”。如何做到这些?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快速成长,成为一个懂教育的人,会教育的人。(那些只会做几道题,说几句洋话的人是不能做教师的)。
农村教师的专业如何发展?国培的专家告诉我们:1、学做一个幸福的人。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。一个幸福教师的标准是:物质有保障,个人有发展,情感有归宿。物质上我们个人无力改变,但后两者则可以凭我们的努力而改变。“情感有归宿”,是指我们要做领导需要的人,学生爱戴的人,同事欢迎的人。2、正确处理专业发展中的常见矛盾。首先是教师发展与日常工作的矛盾,它要求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,学会取舍,眼前利益须让位于长远利益。其次是个人追求与机遇间的矛盾,对于自己的目标必须明确,要科学规划,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,学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。3、利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。抓住一切培训的机会为自己“充电”,读课,读报刊,读书。如《名家课例》、《语文鉴赏》、《中语教学》、《语文学习》、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、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百条建议》。积极参与校本教研,搞货真价实的集体备课。认真反思自己的每节课,并做好笔记。积极参加教育教研,不断提升自我。
二、立足文本实际,进行深入解读。
精准解读文本,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,是教师必具的能力,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。可是当前,我们有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实在令人担忧。据我了解,很多教师上课前,并未对文本作深入细致的解读,不明确这节课我要“教什么”,而是忙于“怎么教”,不是翻教案就是查全解,一旦离开教案或教参,他就无所适从。现实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:如我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浅层,缺少个性化、细节性的解读。如《音乐巨人贝多芬》有人只得出贝多芬的沉郁坚强、严肃善良、追求自由、献身音乐而体会不到他的内心的渴望、孤独等,这是缺乏个性的泛化归纳;《浪之歌》只得出这是对爱的呵护、爱的敬意、爱的付出,却体会不到这是对情人的挚爱:火热、痴情、专一,还有不被理解的痛苦,清醒的承受着痛苦,却又不能不爱,一种清醒而又憔悴的爱。这是浅表性思维带来的泛化与误读。
那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呢?首先,它与自身的素养有密切的关系,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要有深度的阅读,要深思熟悟,多看鉴赏类书籍;其次,要加强校本教研,积极参加集体备课,与人探讨,多听名家名师的教学,从而提升自己;另外,必须时刻怀有一种提高解读能力的渴求。现实中,有些老师由于任务重,时间紧,或是对自己独立备课能力的不自信,也或是欠缺这方面的训练,形成了对教参的依赖性。一个星期来,特别是在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,观摩了一次集体备课,我深深的感受到: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进行备课,是我们有效进行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,很值得尝试。此外,还可以利用网络,集体分享备课的成果,加深对文本的解读。不止如此,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还需遵循从语言到情感再到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,做到这些我们对文本解读才会深刻,并有异于别人。
三、挖掘语文本质,走出教学误区。有时候我们的老师只注重了对内容的教学,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,其实这只是最低的教学目标。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文本,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,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等。 教学中,我们不能只看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如何深刻,如何精彩而要看他是否在教学方法、技巧、艺术风采上给学生以引导,让他们从中提升对事物的认识、审美和借鉴水平,从而使文本中的“语文”本质得以充分的挖掘。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对文本解读的任意延伸,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历史课等。
四、激发学生兴趣,传授语文知识。学习期间,在南京五十四中国培工作坊活动现场,听到此次国培主持专家,全国青优袁源老师说了一句话:“我们是语文老师,那就应该有一份责任,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学生,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“。这句柔柔的话语却始终撞击着我的心扉。
现实中,我们总是听到许多语文老师抱怨,说学生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,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,语文教学枯燥乏味。我真要好好追问一下:
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,为什么他们的表达能力总是很差,为什么他们缺少语文素养?作为语文教师,我们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了吗,我们真正尽到了语文老师的责任了吗?我们是否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,如诗朗诵、编课本剧、开展演讲比赛、办校园刊物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。所以我想说:当我们抱怨学生,对语文教学感到倦怠时,不妨好好回想一下袁老师的这句话,甚至将这句话永远的贯穿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。
至于诗歌教学,我以为要求学生能背诵并能准确默写,再简单了解一下诗歌的意境即可,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认识多么肤浅。苏轼《书柳子厚渔翁诗》:“诗以奇趣为宗”这句话便指出了诗歌的本质是情趣和情感的抒发。它重在情味、趣味、美味。教学中我们要先唤起自己的情味,然后才能唤起学生的情味。例如教学《乡愁》时播放音乐《乡愁四韵》便是以音乐入情。其次可以加强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。具体如通过讲故事、设悬念、运用想象,赏析、改写诗歌中的个别词句,然后反复朗读体味区别。至于美味,可通过咬文嚼字、旁征博引、渗透技巧等去体会。总之,诗歌教学必须以情和趣来引导激发,从而领略其内涵。
关于古诗文教学,那日听了南京市教研员徐晓彬教授的报告,我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不知不觉度过了两个多小时,他以他的博学多识,丰富的感情,优雅的谈吐征服了场上的每一位听众,本来是晦涩难懂的古文竟然讲的如此生动。整个讲课过程中他引经据典,神采飞扬,我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中,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追求的境界。
作文教学,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。现实中,我们的作文教学常被忽视、被淡化,没有形成一种体系、一种制度、一种习惯。在南航附中听了一场《以读养写,以写促读》的报告,很受启发,觉得此种形式很值得借鉴学习。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对于课本中的一些优秀范文,可进行仿写、改写、续写、扩写或写读书笔记,充分挖掘教材的潜能,进行写作指导。可以教材为例,读写结合。如南航附中陈素琴老师的一节作文教学课:怎样把事情写具体,就以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为例,让孩子们抓住六要素多问“为什么”、“怎么样”,从而将事情写具体。读写结合要科学进行。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,找准切入点;其次要围绕切入点实施过程指导;再次作文教学要有长远规划,按单元、按学期、按年级、分阶段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体系,分步实施,不能随心所欲,好高骛远,也不能满盘皆抓,不分重点。
四、面向教育未来,尝试小班教学。随着学额的逐渐减少,小班化教学将会成为必然趋势。小班化教学将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它更贴近因材施教、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想,要求教师更加科学缜密的规划设计,并在课前作更刻苦细致的准备。防止教学方式手段流于形式,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浮华,而无实际效率。国培学习期间南京五十四中老师的两节小班化教学观摩课,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。学习小组的编定、组名的确定、人员的分工、小白板的使用、助学提纲的设计等等,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合理布置和精心准备。小班化教学关注了全体,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训练,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。
五、明确评价标准,做好观课评课。 原先的“听课”现已更新为“观课”,前者大概重在听教师的“讲”,它与先前的“填鸭式”教学相对应。现在的“观课”不仅包含有“听”,更有“看”的意思。看什么——看课堂上师生的互动,看学生的反应及表现,看教学的整体思路,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,看教学手段、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,看教师的板书、教态等。所以用“观课”更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。
观课必须要做好记录,因为它不是目的,只是手段,观课是为了评课,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。那怎样做好观课记录呢?形式可多样,但内容需注意以下几点:1、教者的教学理念如何,它包括课程的知识体系,教师的情感语言,师生的素养等。2、整个课堂教学的框架,它包括文本的呈现,学生思维的流程和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。3、课堂教学中的细节,它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,教师的板书、教态和语言等。
做好了这些才能评课。评课必须用“语文”来评价语文,这是个基本的出发点,然后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,如导向性原则、科学性原则、激励性原则、针对性原则、全面性原则等。简单的说就要看他“教什么”“怎样教”,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,并通过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认知、审美和借鉴的功能,做到了这些可能就是一节好课。
以上,笔者只是摘取了几个重要方面并融入了自身的体验来谈,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正,其它方面不再赘述。通过这次国培,我更新了理念,大开了眼界,虽然它已经结束,但我想:全新的学习才刚刚开始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! |